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利直营官网

青海西宁安宁路社区:爱心“二重奏”构建“全龄友好”社区

时间:2025-10-24 来源:中国志愿
  在“老、小、特、困”等重点群体需求日益多样的情况下,如何进一步优化社区服务供给、破解基层治理难题?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南川西路街道安宁路社区找到了一条独特的“解题思路”:不是大包大揽,而是精准赋能;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联盟作战。安宁路社区聚焦精准服务与内生动力转化,分层分类满足不同群体需求,将“全龄友好”的宏大概念,细化为一桩桩可知可感、可触可及的日常幸福。

  小饭盒里装大爱

  “张阿姨,今天的红烧肉炖得软乎,您慢用!”中午12点,志愿者陈冬梅准时把热乎的午餐送到独居老人张玉梅的家中,临走还帮老人整理了下内务。这正是安宁路社区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融合落地的生动缩影。

  像张玉梅这样的独居高龄老人,社区里还有23位。他们中很多人手脚不便,“做一顿饭要忙活一上午”“开一次火吃三天剩菜”是常态,不仅营养难以保证,独自吃饭的冷清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。加之不会用智能手机点外卖,吃饭这件小事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大的难题之一。

  社工陈冬梅在入户调研时,在与多位独居老人的聊天细节中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。联系社区送餐?可行,但是还有对双方更好的选择。2025年8月12日,陈冬梅牵头设计了“银发助餐”项目方案:一方面,精准对接社区幸福食堂,定制适合老年人口味、软烂营养的套餐,并建立健康档案;另一方面,系统招募、培训志愿者,建立“一对多”结对送餐机制。志愿者的每日上门,送的不仅是一餐饭,更是一次“安全签到”和“温情陪伴”。结合“走千家、入万户、访民情、解民忧”工作,社工还链接了卫生服务站资源,将定期上门健康体检作为服务的延伸,有效解决了老人生病无人可依的困境。

  “以前一个人懒得做,经常凑合。现在好了,天天能吃上热乎饭,小陈他们还常来陪我唠嗑,心里头亮堂多了!”张玉梅老人的话,道出了老人们共同的喜悦。

  如今,“银发助餐”服务已从最初的23位老人,覆盖到社区全部有需求的高龄、独居群体。“送餐上门”这个支点,撬动了更广泛的社区为老服务。志愿者队伍也壮大起来,形成了“送餐先锋队”“暖心陪诊团”等多支特色小队。截至目前,志愿者不仅完成了143次送餐服务,还衍生提供陪诊、代买、理发、手机教学等5项为老便民服务,开展“我们的节日”等志愿服务活动38次,惠及360人次。

  社工的专业规划让服务有“章法”,志愿者的贴心付出让服务有“温度”。二者的优势互补、深度融合,驱散了独居的孤寂,让社区里的“空巢”变成了“暖巢”,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写下了生动的注脚。

  温暖联盟为爱“松绑”

  每一个特殊孩子的身后,都有一个家庭在负重前行。当生活的所有重心都向被照顾者倾斜,照顾者自身的情绪与压力又该何处安放?他们的心灵,同样需要一方憩息的驿站。南川西路街道安宁路社区看到了这份深藏的需求,搭建特殊儿童家长减压支持小组,用“专业+志愿”的力量,为这些疲惫的守护者点亮一盏温暖的灯。

  安宁路社区中,脑瘫儿童韩真的妈妈古玛常年独自背负着照护重担,她的世界几乎完全围着孩子转:无数次往返医院的康复治疗、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、与社会脱节的孤独,以及对未来的深深焦虑,如同一座座无形的大山,压得古玛喘不过气。

  了解情况后,社工迅速组建“大学生+心理咨询师”志愿者团队,制订精准的帮扶计划。每周二下午,大学生志愿者会准时上门,陪伴韩真做游戏、读绘本,这宝贵的“喘息3小时”让古玛能出门逛逛、看看天,或者只是安心地睡个午觉。与此同时,心理咨询师则通过专业的沙盘治疗和倾听技巧,引导古玛梳理郁结的情绪,学习与压力共处。在特殊儿童家长减压支持小组活动中,社工通过“我的故事”分享环节,巧妙地引导家长们相互敞开心扉,发现“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”,快速释放自己的压力及情绪,为古玛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网络。

  渐渐地,古玛紧锁的眉头舒展了。在一次小组活动中,她主动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,并用自己的经验安慰一位刚入组的新妈妈:“妹妹,别硬扛。我以前也觉得所有事都必须自己扛,结果差点把自己压垮了。后来我明白了,允许自己累,允许自己求助,才是对我们孩子最大的负责。你看,现在有大家搭把手,我缓过来了,反而能更有耐心地陪孩子。你先从‘为自己偷一小时’开始,慢慢来。”看到她的主动改变,社工不断给予她正向鼓励。如今,古玛已成为一名志愿者,也是小组里的“古玛姐姐”。在积极帮助同样困境的家庭时,她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与优势,变得越来越自信和开朗。

  “专业服务+志愿服务”的双轮驱动,不仅为辖区5户特殊儿童家庭带来温暖,更成为一个彼此支撑、相互疗愈的共同体。社工与志愿者组成的 “温暖联盟”,已提供“益”小时相伴微服务43次,心理咨询11次,让更多爱与包容在安宁路社区生生不息地生长。

  “蝴蝶妈妈”“飞”进心房

  晨光刚漫进安宁路社区,“蝴蝶妈妈”王阳就攥着手工材料,在活动中心等小明(化名)——这是社工曹子兰特意安排的“亲子手工预热课”。

  此前,社工团队带着安宁路社区精心绘制的“七色民情图”开展入户摸排,每一户的需求都被细致标注出来。当敲开小明家的门时,社工们发现,父母离异后,10岁的小明变了个人——原本爱说爱笑的他,逐渐封闭自我。负责跟进的社工曹子兰没有急着劝小明“要开朗”,而是记准了他房间角落里的乐高盒。第二次上门时,曹子兰特意带来了新的乐高零件,坐在地板上和小明一起拼。从“搭一座高高的房子”开始,两人慢慢聊开,小明才小声说出心里的“小委屈”,曹子兰一边听一边帮他整理积木,逐步消除心防。

  与此同时,社区“蝴蝶妈妈”志愿队也动了起来,律师志愿者和小明妈妈面对面坐下来,一点点理清抚养权相关的法律细节,帮她打消了“怕给不了小明稳定生活”的顾虑;“蝴蝶妈妈”则根据小明的兴趣,制订了“乐高积分学习计划”——每完成一项作业,就能兑换一块限量乐高零件,让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有了盼头。两个月后,社区举办亲子工作坊,小明的变化让所有人惊喜:他不仅主动拉着妈妈坐在一桌,还从书包里掏出提前画好的“家的草稿”,和妈妈一起拼出了带着小花园的“我们的家”;在社区组织的其他亲子志愿服务活动上,小明胸前别着崭新的“小小志愿者”徽章,耐心地教比他小的孩子搭乐高。

  翻开社区的“七色民情图”,像小明这样的孩子,已有80%重新找回了笑容——他们有的在“蝴蝶妈妈”的陪伴下爱上了阅读,有的像小明一样成了小小志愿者,曾经紧锁的房门,渐渐被笑声和温暖推开。

  截至目前,12名“蝴蝶妈妈”与5名儿童结对,通过23次志愿服务活动,让关爱服务可追踪,可量化。“每到社工和‘蝴蝶妈妈’来上门的那天,他从早上就开始兴奋,把这段时间的画和玩具都拿出来,献宝一样!看着孩子越来越活泼,我们也打心眼里感激。”小明妈妈的话,正是这份“专业+温暖”最好的见证。

  从“银发助餐”让独居老人餐暖心更暖,到特殊家庭在“专业+志愿”帮扶下重燃生活希望,再到“蝴蝶妈妈”守护困境儿童绽放笑颜,安宁路社区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模式,早已不是简单的服务叠加,而是一场浸润在社区每个角落的“温暖接力”。(原标题:爱心“二重奏”构建“全龄友好”社区——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南川西路街道安宁路社区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赋能基层治理;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)
责任编辑:熊婕 标签:
精彩推荐
相关推荐
Baidu
map